best free website maker

竹筒好技藝 - 張道論 先生

  張道論先生在五歲那年,全家從員林搬到湖山社區至今。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竹筒厝的技藝。張家有五個孩子,張阿伯是家中的長子,二十歲那年便繼承父親的手藝,而這般獨特的技藝宛如有DNA遺傳一般,家中的孩子多半從事建築事業,就連張阿伯的孫子讀的都是建築方面的學系。

  阿伯說:「以前竹筒厝都是窮人家住的,竹子便宜、人工不值錢。現在人都不住了,蓋的全是樓仔厝,較堅固、不怕壞。」我們投以可惜目光,便隨口提出:「那我們來學竹筒厝好了。」阿伯笑著說:「你們別來學,學這個沒用。沒人需要!學了沒用。」張阿伯今年已經高齡84歲,看透世事的變化,從竹筒厝的興盛時期,每天早起睜開眼便是上工,到哪都需要他們的巧手;而如今巷口巷尾還剩幾間保存完整的竹筒厝呢?阿伯話鋒一轉!「竹筒厝真的夏天住起來非常涼爽,就像是在樹下乘涼一般…」



  竹筒厝對張道論先生來說,不單單只是回憶。他時而告訴我們這附近、那附近還有幾間竹筒厝讓我們等等一定要去看看。眼中那份對事物的深邃情感,是多少歲月堆累出來的真摯。阿伯提出一個老舊的提袋,上頭被塵土鋪陳的顯得格外泛黃,裡頭便是他昔日的吃飯工具!即便鑿刀已然生鏽,但依然不減它往日裡的輝煌戰績,木把的底座不知道經過多少次重擊之下,全成了開花般的模樣。

  阿伯說成為學徒的第一步,便是要看竹架製作的紮實度。竹架由三根竹子構成,而訣竅在於過程完全不使用黏著劑,僅僅是挖出直徑恰是插入竹子的直徑,密合度的掌握十分艱難,開口過小竹子無法順利穿過;過大則根本無法固定竹身。好的竹架!要完全穩固、絲毫搖晃不動。這便是了解師傅功力的地方,看竹架便知其一二。竹架是在製作竹筒厝的必備工具,也就是竹子的切割台。將一長條竹子架於兩個竹架之間,便可施工切割。


  倉庫裡的時間像是被遺忘了一般,古老的竹編門扇擱置在角落的一旁、拉開櫃子一排安靜的生鏽工具…阿伯嘴上說著:「這些東西都是沒人要的東西了。」他一一為我們介紹之後,仔細的、小心的又將它們擺回收藏櫃裡,在旁的我們頓時覺得很感動。如此的心口不一,卻又莫名的深深感動著。

訪談對象 _  張道論 先生
採訪 _ 湖山社區 林玟劭、諾亞文創 莊瑞騰
攝影 _ 諾亞文創 莊瑞騰
撰文 _ 諾亞文創 莊瑞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