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溝壩」也名之沿革可概分為清朝時期雲林縣之溝仔街、溝仔莊;日治時期(嘉義廳)之溝仔埧莊、溝仔埧;日治時間(台南州)之溝子埧;光復以後(民國70年)之溝埧。
「溝子埧」系指乾涸的溝渠之意,粵人(廣東人之簡稱)口中的「埧」等於閩人口中的溪埔,亦即「沿溪新增地」,也有人稱為沙埔,由於溝流的影響,在沿岸或中間淤漲的土地叫浮埔。又根據土地的實狀,分別稱為荒埔、曠地、埔地、草埔、青埔以及土埔,所謂浮埔,乃是河床淤積而形成的土地,也就是未經開墾的埔地,一旦把它開墾,變成了田園、宅地,到時溪埔的性質也就消滅不存在了,粵人不用「溪」字,而習慣使用「河」字,因此稱浮埔為「河埔」。 (溝壩社區發展協會, 2010) (地名由來, 2013)
現在社區分三大主軸,有發展協會、媽媽教室和長壽俱樂部,在協會方面,會員會費組織收入,每人年費五百元,支用於會員活動費用,以及向政府機關申請補助活動的經費;再來就是媽媽教室,由一群婆婆媽媽組成,他們會辦理一些手工品研習活動,如:手工香皂、串珠等;長壽俱樂部成員,則是一些中老年人,利用空閒於活動中心不定期聚會、聊天和唱歌,讓大家生活上不孤單,這是目前協會在這方面能盡的心力。 (溝壩社區發展協會, 2010)
溝埧社區位於斗六市區南方,東北與崙峰里為鄰,東界古坑鄉,南為三光里,西接江厝、久安兩里,北為龍潭里;與古坑鄉交界的省道台三線為本里重要的道路,雲82線通往江厝仔,雲193線通往深圳崙;另外,溝仔埧南方約五百公尺處,為東西向快速道路之台三交流道,全里面積約1.62平方公里,主要道路為仁義路、光明路、三樂路、泰安路。 (林秀鳳, 1996)
◄ 溝埧社區發展協會 陳堃煌 理事長
社區地址:雲林縣斗六市溝壩里光明路24巷15號
資料來源 _ 斗六真好●三八代誌大搜查